我的論壇-秋吱吱論壇世界美食論壇

我的淘寶店-萌花園充值中心

我的Blogger-夏吱吱

查看我的拍賣 歡迎參觀我的賣場

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

用「稍後閱讀」過濾資訊洪水的五種層次與六個方法

read it later-01
上圖是我自己目前使用的稍後閱讀服務:「Instapaper」。之前我曾經在「在網路上沉迷於閱讀的一天,我對網路閱讀的心得與方法分享」、「6步驟解決累積了一週沒看的1000+ Google Reader 教學」兩篇討論文章裡,都提到了「稍後閱讀」這個工具、觀念與方法對於數位資訊管理的重要性。

如果從字面上簡單去理解,那麼稍後閱讀就是說把目前看到的資訊運用某個方法先儲存起來,等到之後再去閱讀;會需要這麼做,有可能是當下的資訊太多,於是選擇把重點先存下來,或是把看不完的做個書籤,讓現在消化不了的東西,以後有時間時可以再反芻。
但是,如果你把「稍後閱讀」這件事情解釋得太廣泛,會導致「好像什麼資訊都可以稍後閱讀」,於是等到你發現自己儲存一大堆Read it later後,結果就是看著另外一個無能為力的資料庫,最後放棄閱讀。
因此我們必須更嚴謹定義自己的稍後閱讀層次,練習養成一些方法,讓稍後閱讀這個動作可以有效率的發揮資訊管理、知識吸收的用途


面對資訊洪流的五種閱讀層次:

「稍後閱讀」可以給予其很嚴謹的定義,讓自己在上網瀏覽資料時,以正確有效的不同閱讀層次,去處理你一生都處理不完的網路資訊,而這時候「稍後閱讀」在這些閱讀層次裡其實正是處於金字塔最頂端。

  • 01.快速閱讀
絕大多數你從社群網站、Google Reader、新聞媒體看到的資訊,都可以歸類到「快速閱讀」的層次,也就是大多資訊我們只要跳躍著看過重點即可(或者對你來說更多資訊是沒有重點的,那就直接跳過)。
我們面對資訊洪流,首先要做的是找出自己的重點,而常被嗤之以鼻的網路閱讀行為:「跳躍式閱讀」,其實正是抓重點的好方法。
當然,你可能一開始無法很快很準確的抓出重點,而我覺得這是因為你讀得還不夠多、不夠廣,以及你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,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閱讀來磨練的經驗。

  • 02.可能閱讀
現在幾乎所有網站都提供了「可能閱讀」的功能,例如Google Reader裡面的打星、Twitter裡面的收藏,或者是瀏覽器裡面的書籤,這些工具看起來好像提供稍後閱讀功能,但其實很多用戶實際用起來時只是做到「可能閱讀」而已。
可能閱讀就是自己感覺這些資訊好像有用,很順手的收藏到各個分類的服務和工具裡,想說自己以後「好像可能」會去看,但絕大多數最後都只是到此為止。
不過,我可不是說這樣沒用喔!這其實也是一種有用的閱讀層次。
我也會很隨手的把任何覺得可能有用的資訊打星、收藏,以後有機會就看看,沒機會或忘記了也就算了,這只是一個「以防萬一」的動作,因為很多資訊看過後如果沒有做個標記,短時間內忽然想到時要找回來就很麻煩,所以標記一下可能閱讀,方便自己短時間內再次想到時有個回頭找的空間。

  • 03.隔離閱讀
這裡我要說的是像Firefox的「分頁群組」那樣的功能。
網路上的資訊有不同的主題類型,而你的需求也同樣非常多元,那麼當你在上網面對這些資訊時,你覺得混在一起有效率?還是隔離區分有效率?我想應該是後者更有效率吧!
所以我在「Firefox 分頁群組有用嗎?重點不是分組而是隔離與專注」一文中提到,在瀏覽網路資訊的當下,應該善用方法隨時「區隔」自己的閱讀內容,該認真工作時把社群內容隔離開來,當專心找購物資訊時把一般新聞閱讀隔開。
透過隔離閱讀、分類閱讀,可以讓我們在瀏覽網路的當下更加集中、更加明晰,更不會因為跳開目前閱讀段落後就再也回不去。

  • 04.未完待續
還有一種閱讀情況是,真的讀到、做到一半,但必須關掉瀏覽器了,必須暫離工作位置了,這時候我們就進入「未完待續」的閱讀模式,要想辦法把做到一半的資訊存下來,並且下次可以繼續下去。
這時候瀏覽器本身內建的同步功能就派上用場了。
我自己的作法是,把目前做到一半的網頁存入書籤,直接同步到另外一台電腦上,就可以轉換位置繼續工作了。像是在Firefox中,我就利用「TooManyTabs」這樣的工具來完成未完待續的閱讀工作。

  • 05.「真」稍後閱讀
前面幾種閱讀層次,除了第一種,其他好像都可以歸類到廣義的稍後閱讀中,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,必須嚴格定義「稍後閱讀」是什麼,這樣稍後閱讀才會有意義。
那麼什麼是我說的「真稍後閱讀」呢?我自己的定義是,那些我會想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的文章,我會想要認真去思考作者想法的文章,因為這些文章必須要「認真的讀」,所以才有設置成「真稍後閱讀」的價值。
所以真正的稍後閱讀,不是保留素材、不是沒有時間讀、不是資訊分類,真正的稍後閱讀就是為了認真閱讀而執行的行動。
這樣行動的目的,是為了之後可以讓自己享受閱讀這件事情,並且從五花八門的資訊裡,享受獲得知識、經驗與思想衝擊的樂趣。
這是在快速閱讀的資訊洪流裡,我保留的最後一小塊不被洪水淹沒的淨土。而區隔出層次後,只有屬於這個層次的內容,我才會放入Instapaper中。


善用稍後閱讀的六個方法:

接續前面歸結的「真稍後閱讀」層次,不管你是否跟我一樣使用「Instapaper」,或是任何你覺得可以當做稍後閱讀的工具,其實我覺得都沒差,更重要的是,有哪些更具體的方法能讓我們有效的把稍後閱讀變成有用的功能呢?

  • 01.盡量不要稍後閱讀
一開始應該練習去想一件事,當我決定要按下稍後閱讀按鈕前,再想一次:「這則資訊我真的想要認真讀它嗎?
然後這時候我們應該又會過濾掉一半的內容,最後只有哪些你真心想讀的才會留下來。
不要怕遺漏,因為認真讀完一篇文章就是一次成長,你永遠都只是在收穫,而不是在減損。更何況,你一定也無法把所有稍後閱讀全部認真讀完,這是人之常情,所以沒必要擔心遺漏。

  • 02.給自己一個短期、長期的閱讀目標
要能夠從資訊裡挑出你覺得值得稍後閱讀的內容,有一個關鍵就是你的心中必須要有閱讀目標。
這個目標可以是長期的,例如我一直都很關注所有數位工作應用的思想。這個目標也可以是短期的,例如我最近特別關注針對Apple產品設計的詮釋。
但無論如何,你一定要給自己訂立閱讀目標,這就像是你給自己安排一學期的課程,然後你才能知道要挑哪些東西出來稍後閱讀,並且可以從稍後閱讀裡有計劃的成長

  • 03.區隔「快速閱讀」與「稍後閱讀」的不同
前面有說過,真正的稍後閱讀不是因為沒有時間,而是因為想要認真讀
所以我建議「快速閱讀」和「真稍後閱讀」這兩種閱讀模式,應該安排在不同的時間進行,千萬不要混在一起。
當我讀Google Reader時,一定是「快速閱讀」模式,這時的目標是整理素材、抓出重點。然後只有其中極少數的關鍵內容被我抓出來放入Instapaper中「稍後閱讀」。
最後,在你的一天裡,選擇一段專門用來處理「稍後閱讀」的時間,可能是睡覺前?可能是早上起床時?可能是長程通勤中間?都可以,但你需要一段比較完整的時間,來好好讀、好好思考這些放入稍後閱讀的內容。

  • 04.區隔「閱讀專用」與「資料專用」工具
我覺得應該要用工具區隔自己的使用空間,這是什麼意思呢?
最明顯的例子,就像Evernote可不可以儲存稍後閱讀?當然可以!但我不會這麼做,因為如果把稍後閱讀、筆記儲存、資料庫管理全部混在一起,這樣的「空間感」會容易讓人錯亂,而無法達到最佳體驗,簡單的說,就是會很沒fu。
而且在儲存稍後閱讀時,一定要想清楚這是你要「認真讀」的內容,而不是要「儲存當做資料庫」的內容,這是兩回事。
我自己的流程是,我先把想要認真讀的內容放入「稍後閱讀(Instapaper)」,等到真正閱讀完後,覺得有需要儲存的資料,再轉存到「資料專用(Evernote)」中。
一個專門的「稍後閱讀」空間,比較容易讓人真正花時間去讀。

  • 05.舒適的介面體驗
感覺是很重要的,尤其閱讀這件事非常需要感覺,所以稍後閱讀工具都應該考慮閱讀上的舒適性。
包含了易讀的文字排版,適合的閱讀時間,以及恰當的閱讀裝置。
像是Instapaper、Read it Later這兩大稍後閱讀服務,都提供了良好的內容排版,以及可以適用於各種電腦平台和行動裝置,讓我們能彈性的隨時處理這兩大服務的內容。

  • 06.單純化
把稍後閱讀想成你每天,或每隔幾天要讀一次的一本書。
放入稍後閱讀的文章不需要分類、不需要管理,就是一份簡單的清單,然後你可以一篇一篇的消化即可,用最少的動作,沒有多餘干擾的專注在閱讀之上
稍後閱讀就像是你最單純的待辦事項清單,讀完一篇文章就是完成一件工作,看著工作慢慢消除也是很有成就感的。


  • 小結:
「稍後閱讀」的重要性,在於它是我們處理網路資訊的「最頂端」的那一個層次,每個層次都不可或缺,所以我們需要快速閱讀的技巧,也需要保留稍後閱讀的空間讓自己好好吸收關鍵知識。
而如果能夠在廣義的稍後閱讀中,更仔細的分辨處理可能閱讀、隔離閱讀、未完待續和真正稍後閱讀的不同,那麼我們就更不容易被資訊搞亂與打敗。
並且更能抓住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內容。

加入書籤 :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